校友采访
朱川:二十年审判业务专家之路
时间:2023-02-20 11:31    点击次数:



朱川 法学院1995级本科、1999级法学硕士、2006级博士校友

上海二中院商事庭庭长 三级高级法官


2022年11月9日,于我而言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我十分荣幸地参加了“上海法院人才工作会议”,与其他19名法官一起被授予“2022年上海法院审判业务专家”称号。


回首从初入法院至今的这二十年,是组织的厚爱与重托,是同事们的信任与支持,成就了我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也让我对来时的理想愈加清晰,对今后的奋斗更加坚定。  


1、守初心信念  做审判事业的思考者


如何当好一名法官?复旦法学院本硕博的十年寒窗,让我把追求公平正义的答案刻在了心里,而二十年审判工作的历练,让我在这个答案前刻上“为人民”三个字。


人民法官,是一份高尚的职业。“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这份职业的初心使命。如何坚守这份初心,决定着我们能行多稳,走多远。


当选审判业务专家,对我来说是一个新起点。我将以坚守与忠诚去克服迷茫和困惑,以坚信与奋斗去战胜困难和险阻,在实现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美好需要,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征途上,做坚定的思考者、奋斗者、创新者、引路者。

   

2、怀精研实干作风  做好审判事业的奋斗者


精心处理手中的每一起案件,是我始终秉持的职业信念。我参与审理的全国首例第三方资助的诉讼投资案,在适用公序良俗认定诉讼投资合同效力的条分缕析中,确立了行业与交易模式的正当性界限;以“智能交互庭审”方式审理的某明星广告代言案,创下近1300万网友观看的二中院庭审记录。


我审理的案件先后7次获得上海法院“四个一百”荣誉。在商事庭工作的2年间,包括我本人主审的1件在内,共有4件案例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公报》。


作为审判业务专家,要把案件办成案例,把观点凝成规则,把经验炼成思维。不仅坚持个案解纷,还追求确立规则指引社会;不仅坚持司法公正,还追求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司法公正;不仅坚持清正廉明,还追求有温度的亲民;不仅坚持施展个人才华,还追求集体智慧的闪光。

   

3、怀敢为人先的担当  做好审判事业的创新者


在我担任研究室负责人期间,恰逢司法体制改革在二中院全面推开,我有幸参与了“审判团队建设改革”“一分流、两随机的案件分配改革”“二审独任制改革”等多项全国、全市首创或领先的改革举措的试行。


敢为人先、勇于创新,这是对自己有没有独挡一面的本领,能担当表率的考验,也是对自己能不能求真务实,敢领军奋战的砥砺磨炼。正是在这些考验和磨炼中,我不断成长。全国法院首例二审案件适用独任审理的开创性工作,相关典型经验入选最高院第九批司法改革案例,并在民诉法修改中有所体现;二中院首届“至正·法治论坛”,打响了以“至正”为名片的二中院法院文化的发号令;全市首例落实地方人大条例先行调解的司法确认案件,以及在此基础上创新建立的商事纠纷先行调解机制,标志着平等服务民企、外企、国企,集“调(仲)诉”为一体的多元解纷新格局正式在上海落地。


无论是在立案庭、研究室,还是商事庭岗位,我始终要求自己,对于分内事,讲责任不讲条件,做得实在;对于分外事,讲协作不讲托词,做得主动;对于荣誉事,讲风格不讲劳苦,做得谦让;对于为难事,讲担当不讲诿过,做得大度。  

   

4、怀团结谦让的气度  做好审判事业的引路者


作为审判业务专家,不仅要行稳致远,也要有为后来人铺路垫脚、提灯引路的胸怀。在审判工作之余,我把实践转化成理论,参与编著学术著作2部,发表各类文章40余篇,多篇论文获上海及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二等奖、优秀奖,主持、执笔全国及省市级课题10余项,多项课题获评优秀,组织撰写的《仲裁司法审查制度研究》获2019年最高法院司法研究重大课题优秀奖,部分观点被《仲裁法(征求意见稿)》所采纳。


我把经验转化成教案,担任法官培训中心兼职教师14年,主讲各类业务专题10多个,讲授的《审判团队专业化建设与审判资源优化配置》,获得2020-2021年人民法院网络微课程评选活动一等奖。


我把讨论转化成文化,组织创办了二中院“读书沙龙”“至正学社”“尚知讲堂”“民商事审判思维训练营”,为青年法官、法官助理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不断推广法律知识、法治意识、法治精神。我带领所在部门获得二中院建院以来第一个市级的“上海市青年文明号”、上海法院集体一二三等功等荣誉。


     


“审判业务专家的称号是荣誉,是责任,更是奉献。从领受证书的那刻起,我将怀着初心使命再出发。”




本文转自上海二中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