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金池,复旦大学法学院1954级本科、1958届校友,归国华侨。在复旦就读期间,他是全系唯一全部科目满分的学生、校三好学生;毕业以后,他主动请缨前往新疆,从此在自治区政法系统锤炼50多年,从普通干警一步步成长,历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安厅厅长,武警新疆总队总队长,自治区高级法院党组书记、副院长,为中国侨联委员会原委员。
一、奔走求学:困苦中不忘初心
陈金池祖籍福建,在缅甸出生长大。从小耳濡目染家庭里进步氛围的他,一直怀着读书报国的理想。国内解放战争时期,陈金池正在缅甸南洋中学上学,这是一所有着革命和进步传统的学校,师生们十分关心国内战争形势,陈金池经常与同学们讨论中国革命的鲜活实践和深刻道理。上海战役打响后,在一次政治课上,陈金池听老师分析国内的经济社会形势和民心所向,老师预测“3天之后上海必然解放”,后来果然应验,这一课令陈金池至今难忘。
1945年以后,陈金池家境衰败,一家人经济拮据,处境艰难。1952年,陈金池的母亲不顾路途遥远,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辗转回国,靠海外工作的长子的外汇接济,尽力供孩子们上学。不久后,封锁中国的形势加剧,马来西亚的外汇也被掐断,陈金池的两个兄弟向祖国申请了助学金。出于“不能一家子全要国家掏钱”的考虑,陈金池没有申请助学金,而是依靠回国工作的姐姐每月从微薄工资中挤出一部分,艰难维持学业。
少年时捉襟见肘的生活给陈金池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让他深知学习机会之来之不易;家人颠沛流离的经历更让陈金池懂得祖国强大的重要性,立志为国家的发展而努力读书。
二、考入复旦:读书时分秒必争
1954年,陈金池高考考取复旦大学法律系。这届本科招收学生100名,是从当时的华东政法的培训班学员、上海的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高中毕业生按比例选拔而来。收到了录取通知书的陈金池兴奋不已,乘坐几十个小时的火车辗转抵达上海。首先迎接他的,是复旦老生和本地学生的热情和温暖。一到宿舍,房间床铺都安排得妥妥当当,行李已经由接站的同学取好,整齐地放在每个新生的床上。
复旦大学第九宿舍(玖园)旧照
50年代的复旦校园,在教学楼旁建有几排简易平房以供上课和自习,食堂的桌子在供完餐后也可成为自习的地方,复旦师生们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教学读书、薪火相传。当时陈望道先生任复旦校长,法学教授刘家骥讲授俄语,著名经济学家蒋学模讲授经济学,令陈金池印象深刻的马列主义理论课程助教刘乃雄先生后来成为浙江省司法厅厅长。下课之后,陈金池每天晚上都自习巩固功课到很晚,星期六、星期日则去图书馆或者自习室继续学习。
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法律系主任向学生们传达 “我们法律系的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搞好,就是向科学进军”。为了提高学习成绩,班上的同学们“结对子”相互帮助。班级的党支部也行动起来,积极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想方设法提高本班学习成绩,班与班之间形成了比赛学习、竞优争先的优良氛围。陈金池上课时记笔记又快又工整,同学们都竞相邀请他结对子,借他的笔记来阅读和誊抄。正是在结对子的学习小组里,陈金池与同班的周淑英同学逐渐相知相熟,毕业后两人走到了一起、组建了家庭,先后奔赴新疆,共同开启新的事业和生活。
班上的学习氛围和自己的上进心,鞭策着陈金池争分夺秒地努力学习。他回忆道,“周末除了搞卫生,就是学习,一直学习,哪儿也不去。”4年里,陈金池对每科的学习都全力以赴,每一次考试都是满分。毕业时,他是全系唯一的所有科目全部满分的学生。这份“学霸”成绩,使得陈金池毕业数十年后还常常被同学们赞许地谈起,也成为他毕业后倾力服务国家、严格自我要求的起点和标尺。
三、响应时代:争当“三好学生”
50年代,党和国家向大学生发出“争做三好学生”的号召,陈金池从此在心里下了决心,要不断将自己与“学习好、思想好、身体好”的标准对照。课业学习之外,陈金池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1956年大二时光荣地在复旦校园里入党,努力在“思想好”方面进步。
物质条件虽不宽裕,但当时的复旦学生的课余生活十分丰富。学校实行“准备劳动与卫国制度”即劳卫制,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陈金池回忆道,在劳卫制的诸多考核内容中,背着沙袋徒步对他来说是最磨练毅力的一项。当时,学生们背着沉重的沙袋从学校旁边的五角场出发,在限定的时间内抵达指定地点。慢走会耽误时间,要达到合格的标准,就要背着沙袋走一段、又跑一段,必须有强大的意志力才能坚持全程。陈金池坚决完成任务,积极参加身体锻炼,通过了学校劳卫制的一级和二级的考核。
1956年,国际新闻传来,埃及将苏伊士运河的主权收归国有后,英法为重新控制苏伊士运河,发动了第二次中东战争。一时间,中国人民群情激愤,走上街头声援埃及,反对英法帝国主义行径。复旦的学生们当时也在学校的批准下加入了游行的队伍,一直从复旦走到静安寺。陈金池和几个同学走在队伍的最前面,途中经过外白渡桥,桥旁是英国领事馆,同学们就对着领事馆高喊“打倒英帝国主义”。回眸那个年代,复旦学子们为社会主义燃烧的青春激情,为捍卫和平正义展现的坚定决心,仍让陈金池心潮澎湃。
1957年的《实习通讯》报纸,因当时复旦大学法律系实习学生的积极倡议而出版
复旦法律系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每个同学积极参加校外实习实践,曾安排陈金池在杨浦区人民法院和江苏丹阳县法院实习一个月。在法院的工作中,陈金池从拘谨的大学生变成熟练整理案卷、调查取证的书记员;第一次做了辩护人,在几百人的大礼堂里公开发言。当时的学生们自发编辑印发了《实习通讯》,像一张A3报纸那么大,满满都是同学们关于实习的体会和思考。陈金池每期必读,最吸引他的是报纸上《我做了一次代理人》《对进行辩护的一些体会》等同学们的真实心声。
复旦的课业训练和学术熏陶,让陈金池受益匪浅;复旦的立足现实、关切社会的实践培养,坚定了陈金池投身祖国法治事业的理想。在校时,他获得全系同届唯一的“优秀三好学生”荣誉。这项母校颁发的荣誉,至今令他讲起来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四、扎根新疆:实践法治理想
从复旦毕业后不久,陈金池从家乡的法院主动请缨援建新疆。文笔出众的他,被安排在新疆公安厅的政治部工作。60年代,新疆的法制事业才刚刚起步,科班出身的法律人才更是屈指可数。对于当时公安系统执法中一些不重视法律程序的问题,陈金池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数次向经办部门反映问题,陈述法治原则的内涵,宣传依法办案的观念,带领完善依法办案的各项方案。
20世纪90年代末,陈金池(左二)在哈密市中级人民法院检查工作
担任自治区公安厅领导以后,陈金池在公安系统内大力贯彻“坚持法定程序、严格依法办案”的标准。每每讨论疑难案件,无论这个案件的办理干警平时多么熟悉信任,陈金池从不放松要求,总要全面查看核实各种证据证物,不轻信口供。“你把所有证据都拿出来,对证明事实有利的、不利的,都拿出来”,这是陈金池每次组织讨论案件的开场白。后来,陈金池调任新疆自治区高级法院任职。对于涉及死刑的案件,他更是反复核查、万分谨慎。几十年的公安政法工作,陈金池未办过一件冤假错案。
20世纪90年代初,陈金池(左一)向公安部领导汇报反恐斗争情况
1992年,乌鲁木齐发生公交车爆炸恐怖案,新疆自此开始十年反恐历程。当时,自治区不少干警是第一次接触恐怖案件,公安系统的人员准备、思想准备、物质准备都十分匮乏,甚至连防弹衣、子弹都无法配齐。时任武警总队长的陈金池一边抓紧破案,一边向上级请求支援,紧锣密鼓地组织起反恐机动支队,配备物资开展演习训练。建队伍、配设备、破刑案,陈金池和其他公安干警们携手同心,坚守反恐一线,维护起新疆地区的和平稳定。
1996年,陈金池(最中间)到新疆巴音郭楞自治州公安局检查工作
身为华侨的陈金池,不忘在新疆“拧绳”团结其他华侨,共同助力祖国发展建设。改革开放之初,新疆的一些华侨因为有亲人去了苏联而惴惴不安,害怕自己被戴上海外关系的“帽子”。陈金池是公安领导干部,说话有分量,于是他加入侨联,向大家宣传中央对华侨的重视,鼓励新疆的华侨放下思想包袱,团结一致向前看,投身于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五、心系母院:永怀赤子之心
复旦法律系的同学中,当年和陈金池一样去新疆工作的有7人。工作之余,陈金池难忘复旦的校园时光,和新疆的同学们保持着日常联系和深厚友谊。几十年间,陈金池每年都要和老同学们见面聚一聚,追忆美好的同窗时光。外地的复旦同学到了新疆,陈金池也必定要亲自迎接招待,向同学打听母校的近况。凡有到上海出差的机会,也一定会找时间特地回到母校走走看看。恍然间,这位铁骨铮铮的公安厅长仿佛又变回了那个复旦少年,与同学们一起谈天说地,纯真热情,对母校和国家永怀赤子之心。
陈金池(左三)和同学们在新疆校友会的组织下参加庆祝复旦大学建校90周年活动
1954级本科班是法学院50年代唯一一届完整培养的毕业生,这届毕业生人才迭出,不少人成为国家各个行业部门的中流砥柱,陈金池是其中的优秀代表。陈金池扎根基层,服务国家,一生致力于推动新疆法治事业的进步。边疆的风霜磨练了他的坚毅品格,公安一线的工作练就了他的业务本领,而在人生最重要的成长阶段,是复旦的悉心哺育和培养,塑造了他的人生底色和法治理想。陈金池用他一生的服务实践,展示了复旦法律人的博学笃志和责任担当,将激励后辈法学学子铭记传统,接续奋斗,为国家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
2021年暑假期间,法学院党委书记徐瑾、党委副书记钟妮和王伟教授前往新疆拜访陈金池校友夫妇
附:复旦大学1954级法律系毕业生赴新疆名单
陈金池,新疆公安厅
周淑英,新疆公安厅
梁济生,新疆公安厅
李跃棠,伊犁州检察院
郑雪才,新疆大学
陆省裕,新疆大学
李立湘,新疆公安干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