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人物简介:陈婷,女,复旦大学2012届在职法律硕士,2005年进入虹口区看守所做实习民警,2013年正式任职虹口区看守所副所长。
十载看守路,盼君踏归途
——记上海市虹口区看守所副所长陈婷
挽救迷失的灵魂,以己之力帮助更多误入歧途的人走回正道,作为上海市虹口区看守所的副所长,十年的沉淀让陈婷校友已经可以从容面对各色关押人员,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逐渐汇成一股暖流注入他们或许早已疲惫枯涸的心田。走近陈婷校友,走近原本陌生的看守所生活。
踏上看守之路,坚守法律梦
出身计算机专业的陈婷,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前却有着一个法官梦,对法律的热爱也使得她毕业后报考进入了公安局工作。意识到自己的专业知识缺乏,陈婷校友争取到了公费推荐在职读研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很难得,因此她一边忙碌于工作,一边认真备考,最终以全国前3%的成绩排名进入复旦大学就读在职法律硕士。
在复旦学习的三年,陈婷校友收获了很多。各具特色的教授风格、数不胜数的阅读资源、融洽互助的同班情谊,无一不让她印象深刻,即便已毕业数年,回想起当年导师为自己修改的论文、课余时间在图书馆看过的书,依旧记忆犹新,恍若昨日。“多去图书馆看看书,也多走出去实践,学以致用嘛。”
说起职业选择,陈婷校友自有一套选择标准。“其实当年到看守所工作是公安局分配的,我一开始心里也有些抵触,但是从实习开始到现在整整十年了,我发现了看守所独特的工作优势。”相对稳定单一的工作模式,使得她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沉下心来进行学习,工作逐渐得心应手之后,便能发现看守所体制中存在的很多问题,而在平时工作十分忙碌的刑警队等部门,往往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发现的。“这十年里我不是没有机会调任,也可以去机关,去争取更好的前途,但是最终我选择了留下。”在看守所这条路上一步步从管教升任副所长的她,仿佛从“班主任”做到了“校长”,责任更重,却也做得更好。
十载劝君踏归途
看守所的工作是什么样子的?社会中的绝大部分人一生都不会走进看守所,总觉得那离我们十分遥远。那里关押的都是日日在等待着自己命运转折的人,或许释放,或许坐牢,又或许被判了死刑,这一生便走到了尽头。陈婷校友从踏上工作岗位起,面对的就是这些人。她把自己比作“小学班主任”,时刻注意着关押人员的生活起居和思想动态。平时要与他们谈话交流,一方面要尽可能的劝他们阐述案情争取宽大处理,另一方面也要密切关注他们的心理动向,防止出现如自杀这样的极端事件。
“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跟你讲他们心里的事,因为他们在说每一句话前都要仔细考量其中的利弊,会尽最大可能地保护自己。”因此从关押人员身上获悉案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给陈婷校友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一个女毒贩,她表现出了想要立功的念头,但是考虑到整个犯罪团伙等等利弊关系,她不敢轻易说出自己所知道的其他犯罪事实。于是陈婷校友便采取了迂回战术,先从其他方面谈起,逐步涉及其案情,让关押人员一步步吐露心声,最终协破一起十公斤的贩毒案件,也让该女子得以从宽处置。“这可以说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大的转折点,你知道吗,能够让关押人员说出这些事情,让我们彼此都得到帮助,其实对我们而言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
说起现在看守所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在看守所工作多年的陈婷校友自有看法。“现在看守所最大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在押人员生病,二是难以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
首先是在押人员生病。陈婷校友说,当前法律规定,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有疑似精神病或急性传染病,以及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的严重疾病的不予收押,但实际上若其对社会有极大危险性,看守所如何能够“拒收”?这其实就构成了一对矛盾体,以艾滋病来说,正常的检测流程需要三天才能得知结果,而快速检测准确率不能得到保证,但是法律规定24小时内嫌疑人必须送达看守所,可以说,看守所此时就面临着“不得不收”的局面。“我们现在看守所不具备专业条件,管教只能靠戴口罩、手套等方式保护自己的安全。”据悉,上海现在已经有专门的男性艾滋病看守所,“这相对于以前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之前很多人会利用看守所不收留这类人员的心理去犯罪,现在就少很多,我想如果这类专门的看守所或者有公安系统的专业医疗监所能够在全国普及,那么犯罪率肯定是会明显下降的。”说起这点,陈婷校友抱有很大的希望。
其次是关押人员的心理活动难以掌握。朝夕与各色关押人员交流,陈婷校友已经很清楚随着司法程序的推进,他们会有的心理及行为上的反应。“每个人都会有心理变化,但是大部分人是不愿意跟你讲的,但这是可以透过行为表现出来的,比如说有的人行为怪异,有的人会有自伤自残甚至自杀的行为。”陈婷校友表示,很多人尤其是在被判死刑等待复核期间的罪犯,是受不了这种等待带来的压力的,因此有人就会想自杀。
对于看守所管教来说,这种情况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或者利用监控设备密切关注,或者跟他们谈话,去缓解他们的神经压力,让他们慢慢摆脱伤害自己的念头。“有时候我们也会安排同房间的人跟他们交流,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我们跟他们是对立的,而同处一室的人更容易让他们产生共鸣,吐露心声。”陈婷校友坦言,看守所的民警是靠责任心做事的,刚走上领导岗位的时候压力特别大,总是会有突发状况,但是学会调整适应之后,处理起事情来就会得心应手了。
依旧有梦的未来
说起国家现在对看守所关押人员权利的保障,陈婷校友表示能够看到十分明显的变化。“现在看守所能提供的条件,在吃穿住医各个方面跟以前相比有了明显改善。”无论是每天有荤菜、生病有病号餐的饮食,无偿发放的看守所衣物,还是一定的个人空间以及每个看守所配备的门诊或卫生室,条件都是越来越好的。“我经常会跟他们开玩笑说,其实他们住的地方和我们当年军训时候也差不多啊,你看我们平时生病去医院还得自己去,还要排队挂号,但如果他们生病严重去医院的话都是走绿色通道的,所有费用由国家财政负担,所以这部分投入是非常大的。”
此外,律师会见权利的保障,也在司法实践中进步明显。据陈婷校友说,按照法律规定,律师可以凭律师执业证等证件在会见室内会见在押人员,现在更是逐步建立“律师会见预约平台”,通过预约,律师可以避免“人多室少”时的排队等候。律师会见当事人条件的逐步完善,对于不能跟外界直接沟通的在押人员来说,程序性权利得到更多的保障。
陈婷校友表示,可以预见的是,以后随着社会发展,看守所的条件会越来越好,比如现在看守所成立了心理咨询室,经常会有社工来做志愿辅导。“但是这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就是现在硬件设施满足了,但是专业的人才比较稀缺,因为现在都是我们自己去请辅导咨询人士,这样的质量和效率是没法保证的,我认为应该形成一种联合机制,如果有关部门能够牵头,形成一种合作模式,就像援助律师那样,将硬件设施真正发挥作用,对关押人员来说会更有助益。”
然而,看守所条件的日益完善却并没有使得犯罪率下降。说起犯罪率,陈婷校友表现出了一份无奈,说她从来没想过看守所的关押量会越来越大,犯罪增长速度会这么快。“就拿之前入刑的醉驾来说,按理讲入刑之后应该很有效,这种情况应该不存在了,但是每次集中整治的时候都能抓到很多。”刑法已经出到修正案(九),看守所的人数却在十年间多了一倍,这是陈婷校友怎么也想不通的。“我觉得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重典,而在于普法教育。现在这么多新型犯罪,有的人进到看守所之后都还不清楚自己究竟犯了什么罪,一直声称自己无罪,这显然是我们的普法教育还没有做好的结果。”
虽然当下现实如此,然而陈婷校友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谁也不希望犯罪越来越多,理想总是好的,未来也会更好的。”
撰稿人:吕万里
联系人:朱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