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采访
胡永明
时间:2019-03-05 10:03    点击次数:

从喷薄东升

到壮烈西沉

你为理想燃烧不息

光明一世奉献一生


复旦法律人,从警三十多年,以诗言志,以笔写心,如太阳般为了理想燃烧奉献,这是胡永明要用一生践行的原则。

胡永明 复旦大学法学院2001级法律硕士


文武英雄 一手为诗,一手为武

胡永明出身作家家庭,父亲胡宝华是一名工人作家,其短篇小说《毛丫头大战“霹雳火”》影响了当时的一些青年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其中胡永明结缘诗歌也离不开父亲的培养。

这些年过去,胡永明依旧清晰的记得当年父亲是一周工作六天,每逢周日原本是父亲写作最好的时光,却不辞辛苦轮流带着三个儿子到报社、出版社或文友家中“串门”,沿途还会教孩子们观察人物、景物和事物的方法。

在父亲的熏陶下,胡永明从小爱好文学,对诗歌更是情有独钟,尤其是对古今中外的诗歌和诗歌写作技巧的理论知识。胡永明不仅会摘抄一些好的诗句和技法,写下自己的感触,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他还会在活页纸上做一些表格,对诗歌的理论进行逻辑清晰的梳理。每年寒暑假,胡永明都会到农场陪哥哥一段日子,出发前整理行囊时,他的包里除了母亲给哥哥的钱物,总是装满了诗集。

小学伊始,胡永明就开始诗歌创作了。好几次他把写的诗歌给班主任看,班主任不相信一个稚嫩的孩子竟能写出如此赤诚的诗歌,误以为是他抄来的。中学时代,胡永明的作品越发成熟起来,十七岁那年创作的一首七绝《中学毕业前夕与同学涉海滩》于四十年后发表在报刊上,另外一首《夏夜泛舟》也在三十年后被谱成了歌曲传唱。

虽然出生书香门第,但胡永明从小还练就了一身好身手。“我小的时候比较单纯,崇拜英雄,总觉得一个人要文武双全,以后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胡永明九岁时便拜师习武,苦练基本功,从“南拳”的形意拳,到“北腿”的潭腿套路等皆有涉猎。每天清晨五六点,他便和师兄弟们一起去附近的公园练习武术,哪怕是严寒的三九天他们也从未间断。

  一支笔,一套拳的文武之道,影响了胡永明今后的人生轨迹,也成就了他“一手为诗,一手为武”的英雄梦

胡永明年少时期,因受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中学毕业后就留校参加工作,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他终于有了继续念书的机会。

“当时从爱好文学这个方面来讲,我第一志愿是想考复旦大学中文系的。”但当时高考的录取比例不到百分之五,志愿的填报顺序直接关系到能否被录取。“我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要读大学。”为了能确保自己万无一失的被录取,从小有体育专长的他最后选择填报上海体育学院武术专业。

1983年3月,胡永明调入公安机关工作,为守护一方平安恪尽职守,任劳任怨。他在闵行公安分局期间,参加过“严打”整治活动,也在经文保科做过企事业单位内部保卫,后又担任闵行公安分局特警队领导主抓特警训练。但胡永明并不满足于过去取得的成就,而是从理论结合实践的角度出发,对公安工作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思考,并且在做了不少相关理论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经保工作也要实行政企职责分开》一文,被列为公安改革重点参考文章。其另一篇《关于全市盗窃自行车、助动车情况的调研报告》更是掀起和推动了上海市“反两窃”专项斗争的序幕。

“我认为,做好一份工作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这份工作看成是自己的研究对象,把实践上升为理论,再用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由此进入良性循环,并实现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那种单纯凭敬业精神的埋头苦干精神是需要的,但更应提倡把抬头看路与低头拉车结合起来的做法。”

正是凭借年轻时打下的扎实的文字功底,胡永明在担任公安局调研科科长期间,所在分局的信息录入工作连续多年名列全市各分县局第二名,胡永明也因此荣立三等功。


我额头的皱纹,

是岁月的留痕。

凹是失败的夜,

凸是成功的晨。


我额头的皱纹,

是祖国的留痕。

凹是跌落的谷,

凸是攀登的峰。

心系祖国的命运,岁月的皱纹都刻着奉献,一首《留痕》淋漓尽致地道出了胡永明的职业之痕。



复旦情缘错过、机缘与奉献

时光荏苒,在高考恢复后的第二十三个年头,胡永明已经是市公安局研究室的副主任,但当年高考未能如愿报考复旦,他始终觉得是人生一大憾事。

2001年,政府出台了在职报考的相关政策,对于这样一个机缘,胡永明十分珍惜和重视,为此他还给自己制定了“连续奋战一百天”的备考计划。从起草市公安局年度计划,到市公安局党委重大决策的调研,研究室的本职工作始终异常繁忙和高度紧张,但是这份责任也容不得他脱身。就这样在没有请过一天假还要每天要加班加点工作的情况下,胡永明利用空余的零碎时间学习迎考。“当时吃在单位,睡也在单位,一周只回家一次,看看家人和换换衣服。”一百天后,胡永明成功考取了复旦大学法学院,成为2001级法律硕士班一名新生,于他是一次专业知识的提升,是个圆梦的开始。

“复旦不仅教给了我很多专业知识,对我影响最深刻的莫过于增强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从警的工作经历,胡永明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劳动教养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未经法院审判而由公安机关决定劳教,不仅不符合法治精神,还存在很多弊端。因此,他确定以劳动教养作为自己毕业论文的主题。在长达十五万多字的硕士论文《从劳动教养到保安处分》中,胡永明提出了取消劳动教养的论点和论据。十年之后的2013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正式作出了“废止劳动教养制度”的决定。“我想这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大进步,也是广大群众和复旦法律人共同的心愿。”对于这一切,他始终感恩复旦对他的培养。

时至今日,胡永明依然记得自己的导师陈浩然教授给予他的温暖和感动。为了毕业论文的撰写和修改,胡永明曾多次到陈浩然老师家登门请教,“陈老师年纪很大了,但每次去老师都会逐字逐句地给我进行指导,非常认真负责。好几次都是到了吃晚饭的时候,不曾让我动手,陈老师把围兜一围就去做饭烧菜,晚饭后会继续指导我的论文修改工作,这样的画面至今印记在我的脑海中,记忆犹新。”

胡永明校友与恩师陈浩然

复旦的一切,胡永明都铭刻于心,虽然毕业多年,但是他和复旦的联系依然未曾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割断过。如今胡永明不仅是复旦大学法学院校友理事会理事,也是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法律界同学会副会长。他始终关注学校、校友和在校学生的发展,他提议的让业务相近的校友会和同学会共同研究年度工作计划并分工组织落实的思路,对于复旦大学法学院校友会的建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018年4月,复旦大学相辉堂北堂重建工作基本完成并发起校友冠名活动,胡永明也以襄助相辉堂北堂席位(一层4排12座)的形式向母校捐赠一万元。同年,复旦大学法学院校友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上,他被授予“校友贡献奖”,以感谢他为支持法学院校友事业发展所做的突出贡献。



诗意人生 复旦、爱情与诗歌

复旦梦,不只是胡永明一个人的也是其妻舒爱萍的。在恢复高考那年,她由于母亲病重,放弃了报考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志愿,留下来精心照顾家人。“我在永明身上圆了自己的复旦梦”,2005年,舒爱萍陪胡永明参加了复旦大学百年校庆,后又向法学院捐赠图书200余册、捐款1万元。相辉堂北堂4排12座,这个席位的数字是胡永明和他爱妻舒爱萍结婚纪念日。

两人的相识、相知、相爱,都和诗歌有关。

1975年初,十八岁的胡永明因高烧不退住市五医院治疗,舒爱萍则每天都来这间病房陪她因病住院的小弟。有一天,舒爱萍给她弟弟念诗歌《草原英雄小姐妹》。“我这个人是从小爱诗的,一听到诗马上就感兴趣了,于是我就上去跟她说话了”。在那个年代,男女生之间一般不大说话。而他俩的相识,都要感谢这诗歌的缘分。“她要是不念这首诗,可能到我出院,我都不会跟她说一句话,我们就错过了。”2016年,胡永明集结出版了《给远方的至爱——胡永明爱情诗选》,这是他对爱情的一种诗性记录。

迄今,已是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词家协会理事的胡永明已出版四本诗集和一本诗歌工具书,并发表过诸多篇诗作。胡永明注重打破旧体诗和新体诗、创作与理论研究的两大壁垒,从中我们也能看出他对诗歌融合创新的实践。

2015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胡永明编著的《诗歌创作手册》后在上海举办了相关研讨会,对于会上叶辛、李伦新、吴欢章、刘希涛等诸位名家精到的发言,胡永明和其妻舒爱萍一致认为这些对诗歌创作理论研究的精彩评论应该让更多受众者获益,而不只是关起门来自己独享。“大多数的作者都是出版自己的作品集,而很少有人会出版评论集。”胡永明说,“我们主要是想把这些东西奉献给社会,让文学爱好者看到这本书,能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其妻为此很用心地整理了作家、评论家的发言和评论文章,并出版了第一本胡永明诗书评论集《启明星在闪耀》,新版《胡永明诗歌评论集》也将计划于今年正式出版发行。

儒雅的战士,佩剑的诗人。”这是对一个文武双全的复旦法律人最好的写照。







撰稿:蔡佳雯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校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