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采访的嘉宾是李竺晋学姐,她与我们分享了她的扶贫工作经历。李竺晋学姐的每一个故事都饱含着一名基层干部对扶贫事业的默默奉献,都展示着复旦学子敢于担当的家国情怀,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感受那些扶贫背后艰辛而又温暖的故事。
访谈对象:
李竺晋学姐
基本信息:
复旦大学2004级法学学士
工作经历:
2009~2010年 云南省省移民开发局
2010~2016年 云南省移民开发局,
科员、副主任科员
2016年至今 云南省搬迁安置办公室,
主任科员、一级主任科员、副处长
一、初心之始——重返故里,支援彩云之南
2008年,李竺晋作为支援西部的代表之一,在复旦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聆听校长的殷切教诲,怀揣着回到家乡(云南)发光发热,贡献力量的美好憧憬。虽然在此之前,不乏有老师、同学劝她留在上海,可是她坚信: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梦想的种子不仅可以在大城市生根发芽,更能够在广袤的天地间蓬勃生长。
二、奔赴一线——在最艰难的时候,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2011年元宵节前夕,李竺晋学姐,只身一人来到绥江——云南省唯一一个因为电站建设整体搬迁的县,为搬迁工作忙碌地焦头烂额,一待就是一年半。
由于经济发展迟缓、被动搬离故土、生活诸多不便等原因,当地百姓一开始对搬迁工作怀有很大的抵触情绪。身处漫天黄沙、尘土飞扬、正在重建的村子旁,李学姐可以说是“历经磨难”,白天群情激愤的村民亟需安抚;夜晚加班到深夜无人问津;山路塌方无法阻止其前进的脚步;高温停水停电是家常便饭;蚊虫叮咬到全身浮肿仍咬牙坚持;最终举全县之力,在苦水、汗水、血水、泪水浇筑下,绥江新城终于涅槃重生。2012年的夏天,功不唐捐,向家坝水电站下闸蓄水,新县城建设完成。
2017年春节刚过,当得知绥江又将迎来最忙碌的脱贫攻坚关键时期,李学姐再次主动请缨,奔赴新滩镇鲢鱼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她不仅是单位驻村队员中唯一的女干部,更成为整个单位驻村时间最长(前后共驻村四年)的人。
为了不让驻村生活虚度留白,李学姐用每天晚上的休息时间记录下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汇成了近20万字、260余篇民情日记。日记记录工作,脚步深入民心,李竺晋用自己的双脚一步步丈量走进老百姓内心的距离,从而最大程度熟悉了解自己负责的村小组的具体情况。仅2018年一年的时间,她就完成了157批次774户困难群众的入户走访工作,月均走访64户。
两年多来,李学姐一方面协助两任总队长、两任工作队长为鲢鱼村争取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另一方面,挨家挨户进行走访,根据每家每户的真实情况,让这些资金落实到户,真正实现产业转型,精准扶贫。绵绵之力下足“绣花功夫”,李学姐以瘦弱之躯,身体力行诠释了“精准”两个字在扶贫工作中的意义和价值。而对待她自己,她却总显得过分“粗糙”,很多时候即使生病也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默默付出。
2019年过年前,村里的群众为了表达感谢,自发给她赠送了一面锦旗和一封感谢信。信里说:“感谢你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关爱……你不怕天溜地滑、不怕烈日炎炎走村入户,嘘寒问暖的精神让我们非常感动,你的那种平易近人的工作态度让我们感到很亲切,就连不懂事的小孩子都对你产生了亲情感。”
如今,鲢鱼村已经成为全县首个组组通硬化路的行政村,并且成功申报了省级文明村。绥江县也在经过省级核查和第三方实地评估检查之后,实现了全县脱贫摘帽的目标。
李学姐的分享让我们真实地、鲜活地感受到了一名公务员在基层工作的状态。学姐也教导我们只有真正深入基层,才能真正了解基层。经历了整个老县城因水电站建设需要被淹没,见证了一个新城的崛起的经历,远非待在办公室处理文字材料所能取代。前后两次的驻村工作让其收获颇丰,也对之后扶贫工作的开展也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作用,之后在做工作时,就更能够站在基层的一个角度去思考,去思考如何让项目惠及到老百姓身上。
现在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阶段,脱贫攻坚是重要抓手,我们只有真正站在基层群众的角度上,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就像李竺晋学姐一样,才能真正帮助贫困地区顺利脱贫,承担选调生应有的责任。
本文来源:复旦法学研究生团学联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