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采访
刘瑞清:愿折此心寄青山
时间:2021-03-24 06:03    点击次数:

《学习强国》权威发布!

《人民日报》等重磅转发!

复旦选调生校友刘瑞清

“将青春绽放在基层一线”!


青春向党,时代向上。在脱贫攻坚队伍中,有这样一群默默扎根在脱贫一线的复旦人,他们不忘初心,勇担使命,用实干擦亮服务人民的人生底色;他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用青春和热血书写责任与担当;他们鼓足干劲、接力奋斗,为这场“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贡献智慧和力量......他们是无愧于时代的复旦人。


刘瑞清,2015级复旦大学法学院硕士校友,2018年湖南省委选调生。



“来的第一天,我就哭过了。” 2018年7月23日,刚到青山铺镇的刘瑞清拎着并未准备齐全的行李,独自一人来到镇政府三楼303号宿舍。床位尚未安排好,宿舍的条件与在复旦时也不能同日而语。尽管来之前早给自己打过心理预防针,情况也比预期中更理想些,但初来乍到,那种强烈的陌生感仍使她感到难以自适。


彼时的她刚从复旦大学法学院法律系硕士毕业,放弃了落户上海的留校工作机会,遵循内心的声音,毅然选择成为一名选调生。在青山铺,她“摸爬滚打”,历经党政办、自然资源办等多岗位锤炼,作为联村干部深入到天华村脱贫攻坚的第一线。


刘瑞清曾觉得挂职锻炼的两年很长,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省城。而如今,对于基层工作,她的理解已然完全不同。“大家都说基层是一个大舞台,治理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文化、城市治理、基建环保、扶贫、农业……这些工作都不是旁观就能学会的。”刘瑞清总觉得自己的领导岗位“很虚”,要多向同事、多向经验丰富的人请教。要说深耕基层,一两年时间远远不够,“说成长十年也一点都不夸张”。


一、 走进基层:“必须得把它啃下来”


2018年夏天,刘瑞清从复旦法学院硕士毕业。7月14日,她与同为选调生的几位复旦大学2018届毕业生一起踏上了三湘大地,来到湖南长沙,即将开启一段全新的人生旅程。


在湖南省省委,刘瑞清和选调生同侪们经历了十天的岗前培训。随后,她跟随长沙市长沙县县委组织委员下县入乡,在青山铺镇落脚,自此正式成为一名扎根基层的选调生干部。


初到青山铺,刘瑞清接触到的第一份工作便有着极大的挑战性。养殖业是青山铺的支柱产业,长久以来,对当地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污染。在退养生猪的过程中,需要对沟渠和山塘进行清理,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由此,青山铺镇提出了“一至三清”生猪退养的百日行动。挂职伊始,百日行动业已进入尾声,挂职在青山铺镇党政办的刘瑞清上任不久便接到了撰写百日行动工作经验的任务。踏出校园不久,方才接触基层,当时的她十分茫然无措,心理负担也很大:“我是个硕士毕业的,总不能写得太差。”


在之后大半个月的时间里,刘瑞清全身心投入到这篇工作经验的撰写中去。百日行动由生态办主导、与农办合办,刘瑞清便将二者的材料都要来学习,主动询问情况,自己整理数据,厘清流程。她时常向领导请教写材料的方法——如何拟标题、列提纲、调整思路结构……从一稿、二稿,慢慢写到终稿。最终递交时,领导和同事们夸赞她适应力强、上手快,一个月内就基本熟悉了所有工作。


正是因此,刘瑞清得到了镇政府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获得了加入拆迁指挥部的机会。当时正是镇上107国道拆迁攻坚的关键期,要做到一天一个进度,天天都要看到变化。107国道的修筑涉及全线村民组的拆迁,来自村民的阻力是一道难过的坎。刘瑞清每天都跟着大部队去现场,给“钉子户”们做思想工作。在此期间,她逐渐学会了长沙话,也摸清了怎样与当地村民打交道。如今,107国道已经筑成,开车行驶在宽阔平整的柏油大道上,刘瑞清感慨:“我来时,这条路还只是一个林荫小道,到现在已经变为了一条民生大道。”


在党政办的十个多月里,除了办公室和拆迁指挥部的工作,刘瑞清还协助镇上进行矿山整改,负责协助镇生态办和安监办主任,一同进行每日两次的例行督察。


身兼三职占据了刘瑞清几乎所有的时间,她回忆道:“我的分管领导说,他白天都不敢用我,只能晚上让我在这边,也从来没有让我加过班。但我都会主动把党政办的工作做完。不能把我的本职工作忘掉,必须得把它啃下来。”


作为青山铺镇党政办的信息员,刘瑞清负责汇总各个办所的材料、统计各个办所每周的工作进展。紧锣密鼓的工作节奏一直持续到第二年5月,在长沙县青年干部训练营培训期间,刘瑞清向书记表达了自己轮岗的意愿。


她觉得,选调生多岗位锻炼既是政策培养上的要求,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平台,自己只有经历了多岗位锻炼,才能尽可能全面地掌握镇上的工作。而刘瑞清希望能够到更加面对群众、面对一线的急难险重的工作岗位上去。这份汇报得到了书记的赏识,不久后,她被调至青山铺镇自然资源办。



二、 深入基层:“除了撸起袖子,还要卷起裤腿”


最初任青山铺镇自然资源办主任期间,拆迁拆违和国土卫片整改是两大主要工作。


青山铺镇的土属于砂土质地,寸土寸金,挖土需要经过审批,但非法取土的情况屡禁不止。经过调研,刘瑞清和同事找到两点原因:现有监管力度不足,获得审批文件的人们就可以随意开采;并且,百姓们因为缺乏常识,被骗说房屋存在塌方隐患,反而支持他人挖走自己的土地。对此,自然资源办制定了联合踏勘机制——由村庄、国土所、林业站与自然资源办共同审批,四部门人员一同实地调研,检测安全隐患,构成第一道防线。同时,执法部门加强监管,增设两台无人机进行巡查,构成第二道防线。


事前审批、事中巡查、事后监管,最终,挖山取土的违法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夏天最炎热的日子里,刘瑞清与林业站站长及村里的国土专干一起,主动叩响百姓家门进行审批和盖章。尽管辛苦,但能尽量让老百姓少跑几次,他们都觉得值得。“我们这些工作是从无到有的。我们作为一个乡镇的管理部门,去改变、去设置政策,然后落实到行动中,会让整个乡镇的基层治理都有变化。”


村镇工作息息相关、密不可分,镇上的干部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也常常承担联村干部的职务。2018年11月,刘瑞清开始作为联村干部担任天华村总支书记助理。


期间,刘瑞清曾在一次选调生参访活动中做起了刘少奇纪念馆做临时讲解员。讲解的任务提前一天才通知到刘瑞清处。时间仓促,她问纪念馆的讲解负责人要来讲解稿和关于“刘少奇在天华的44天”的讲解视频,花了一整天时间看完,标注出重点,并整理出相关的故事线,梳理出刘少奇在天华蹲点调查的全过程。当天晚上,她对着纪念馆里的一张张照片,演练了一遍又一遍。


在准备讲解的过程中,刘瑞清直观地了解到了刘少奇同志为民务实的精神、轻车简从的作风,以及敢于说出真相、打破“大跃进”浮夸成绩的担当。在她看来,刘少奇同志蹲点调查的故事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天华村干部,培养了他们做事扎实的风气。


疫情期间,青山铺镇、村、组里三级干部24小时轮班值守,在高速公路入口为途经车辆作体温监测,同时上门排查,测量体温、供给物资,工作压力巨大。在天华村,有人提议与村民们电话连线,不必入户,被书记言辞拒绝。“书记说不行,我们不去,村民就会慌。我们去了,他们心里就有底了,就不怕了。”


对此,刘瑞清深受触动。她觉得,作为基层干部,天华对自己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家对少奇精神的很多理解都贯彻到了工作当中。“基层干部不再像是以前的‘必须得撸起袖子’,我们还要卷起裤腿,必须得下到一线去,自己冲锋在前。”



三、扎根基层:“相处久了就有感情了”


“来的第一天,我就哭过了。”刚到青山铺那天,拎着并未准备齐全的行李,刘瑞清独自一人来到镇政府三楼303号宿舍。初来乍到,强烈的陌生感让她感到难以自适。党政办是窗口岗位,需要接待当地的村民、与同事们上传下达办公室的文件。作为外地人,刘瑞清不懂长沙话,什么都听不懂,无法融入到当地热闹的环境中。


刚来时,为了熟悉工作,更快适应,身兼数职的刘瑞清常常加班。从镇上开往集镇需要经过国道,同事们开车只需几分钟,而刘瑞清没有车,只能走半个多小时去,“想喝一杯饮料都买不到”。回忆至此,她仍觉得辛酸:“虽然只是一杯饮料,但会联想到,在这里生活得很可怜,那种感觉非常无助。”


好在身边的人给予了她很多帮助。刘瑞清记得,镇里有一位七十多岁高龄的老爷爷,是长沙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常去刘瑞清的办公室坐坐,同她聊天。时间久了,刘瑞清与同事们也慢慢熟悉了起来,同事们在生活中给予了她很多帮助,她也逐渐开始适应在青山铺镇的工作和生活。


从2019年4月开始,刘瑞清陆续与天华村的三家贫困户对接,在每两个月一次的常规帮扶之外,她也常常跟随扶贫专干上门走访。帮扶贫困户,需要用心沟通,了解需求,予以关心和陪伴。刘瑞清总会上门了解贫困户们有什么需要,最近生活遇到了什么困难,“就像朋友、家人一样地去陪伴他们、拉拉家常”。而最重要的,是确保将扶贫政策落实。她总觉得自己真正能帮助贫困户们的非常少,“只有确保把政策落实了,他们维持基本生活才会没有问题”。


逢年过节,刘瑞清总是去贫困户家中拜访,久之,彼此间建立了良好互信的关系。一位婆婆总是记得刘瑞清给她拍了照片、发了信息。感念于此,婆婆时常给来自外地的刘瑞清送去自家种的菜,邀请她在家里吃饭。“上次的啤酒鸭特别好吃,”刘瑞清笑言,“其实我觉得对他们的帮助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最基本的关心,但能得到这样的认可,我都记在心底了。”


另一位独居的贫困户伯伯不久前才完成心脏搭桥手术。因为担心伯伯子女住得远,独自骑摩托车出行并不安全,刘瑞清提出暑期里帮伯伯去市里拿药。“我能为你做的也不多了,我马上下个月要调到市里去了。”刘瑞清感慨,在青山铺镇的时间过得太快。临走前,她还不断叮嘱扶贫专干,在她调任后要为伯伯寻找一个靠得住的对接干部。


2020年7月23日晚上,山歌爷爷邀请刘瑞清去家中吃饭,和整个山歌队一起庆祝刘瑞清到青山铺镇挂职满两年,纪念她两年以来的成长。他不清楚刘瑞清什么时候调离,因此那顿饭的目的,一是庆祝,二是送别。


“我以为除了我自己,没有人会记得我是哪天来的。”山歌爷爷七十多岁高龄,每天还很忙碌,又要忙传承文化的节目编排,又要忙老人协会的活动。“他能这样记着我,我真的非常感动。”刘瑞清觉得,跟群众相处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但相处久了就有感情了,“谁帮助过我,群众记得我,这些可能是我一辈子都忘不掉的”。



四、 缘起基层:“金凤凰飞回了山沟沟”


两年选调生生涯中,刘瑞清不断适应、转变、融入、成长。党员的身份认同促使她始终以贴近群众、为群众考虑为初心,以为民服务为旨归,尽心尽责地处理群众关系、落实百姓诉求。“就像是扶贫工作一样,能做什么?也许就是一件件小事,让他们的生活哪怕过得好一点点。我觉得这就是我们作为选调生的意义跟价值所在。”而这份赤诚的初心,早在读书时就默默扎根,悄然萌芽。


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的乡下,刘瑞清从小在农村长大,住在木质结构、由泥土和稻草混成瓦片的土屋里,家里的条件甚至不如青山铺镇。虽然家境贫苦,但从小到大,刘瑞清的父母总是愿意花钱送她去当地最好的学校念书。刘瑞清很用功,被小学老师褒扬为“山沟沟里飞出的一只金凤凰”。


“当时的想法就是要走出去,想要走出农村。这也是我想要去往大城市,想留在上海的原因。”高考失利后,本科时的刘瑞清就读于上海政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在又一次毕业升学时立志“非复旦不去”,历经两年考研才终于圆梦复旦法学院。“我想在这里学习,希望成为一个广泛学习而能保持独立思想的人,希望能拥有复旦人那样的气质。”回忆起埋头考研时的想法,刘瑞清这样说。


希望通过法律行侠仗义、做实事,为社会上需要的人提供帮助,这是刘瑞清选择法学的初衷。然而,在律所实习期间,她发现自己周身的法律行业更多接触商业企业,身边的朋友和校友也多劝她做商业案件,和公司打交道。这和刘瑞清自幼对法律工作的想象并不相同,觉得并不是自己喜欢的。


临近毕业时,刘瑞清很是纠结,“复旦给了学子们很好的平台,校友资源多,工作机会多,也可以落户上海当律师,这是多少人求不来的”。她拿到了复旦校办法务处的入职机会,但在临近入职时,还是犹豫了。对着入职登记的表单,刘瑞清沉默了,“我就坐在那里,等待时间过去。当时好像心底有个声音,觉得人生只有一次机会,可以尝试一下基层的工作。后来,我就来了。”


时至今日,刘瑞清笑言,金凤凰又飞回了山沟沟,还飞去了别处的基层。


赴任前,父亲去车站送她。老人绕上站台,又下来,再绕上去,又下来……直到逼近离开的时间,才同女儿分别。成长路上父母的鞭策,成为刘瑞清进行人生选择时的重要因素。刘瑞清的父亲是一位农民,朴素地希望刘瑞清入党,跟着国家走。这在刘瑞清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成为选调生后,父亲总对她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虽然希望女儿回家,但他一直全力支持女儿的选调生工作。“作为党员,到哪里都一样。”


身处基层,刘瑞清仍然在“用复旦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在挂职工作中她发现,法律知识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息息相关,到哪里都能用上:在党政办处理各种纠纷时,法律的知识能被用来指导民众,学习法律的过程也培养了她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关注社会问题的习惯。


每年各类新法问世,刘瑞清都要保持不断地学习。“在基层同样如此,随时都会面对未曾接触过的考验,需要自己想办法去学习、破题。”在她看来,在基层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新的,有人向你传授经验,但没有人会告诉你标准答案,需要靠自己的思想和思维,通过自己积累经验来找出解决办法。



本文转自:复旦大学校友会微信公众号

来源|第35期《复旦人》

撰稿|朱思言 朱月萌